
在19世紀初,茶對英國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日常飲品,加上貴族飲茶的習慣,茶葉是市場上炙手可熱的商品,但英國極度依賴從中國進口茶葉,當時中國對外貿易控制嚴格,英國花了大把大把的銀子才能換來茶葉,使英國的財政壓力日益沉重。
在英國東印度公司,茶是非常重要的收入來源,他們希望能打破中國的壟斷,自己種植茶葉,尤其是在英國統治下的印度。雖然英國人在阿薩姆有找到茶樹,但與中國茶的味道來說還是有天壤之別,而且還有一個大問題:英國人不知道怎麼種茶跟製作茶。 綠茶跟紅茶的茶葉怎麼分?怎麼製作?怎樣的土壤、氣候適合?這些關鍵知識中國都長期保密。
於是,英國人決定派出「植物獵人」,羅伯特・福均(Robert Fortune),一位英國植物學家,深入中國,探索這些當時不為人知的奧妙。
羅伯特・福均(Robert Fortune)做了什麼?
東印度公司私下雇用他,交給他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潛入中國內地,竊取茶樹與製茶技術,把整個茶產業搬到英國統治下的印度。
1.偽裝與潛行
當時中國對外國人活動有諸多限制,只有特定的通商口岸允許他們停留,深入茶山是絕對禁止的。
福琼剃了頭、留了辮子,穿上中國布衣,偽裝成「沿海商人」,帶著幾名中國隨從,踏上了穿越中國內陸的旅程。
他深入了江南、福建、安徽的茶山地區,拜訪茶農、製茶工坊,觀察從採茶到烘焙的每一個細節。他用一本本筆記本記下製茶的火候與手法,用乾燥箱保存下他眼中的植物寶藏。也從這個時候知道,原來當時製茶就已經有黑心茶葉,製作時加入染料,讓茶呈現鮮綠的狀態,賣像會更好,不過這些茶當然自己人是不會喝的。
2.搜集茶種與技術
福均不只偷樹,更偷技術。他在茶園中精挑細選茶樹品種,將種子與苗木包裝在特製的玻璃箱中,這個箱子又稱為「華德箱」,華德箱是一種密封的玻璃箱,由英國醫師內森尼爾·華德(Nathaniel Bagshaw Ward)於1830年代發明,最初只是他觀察蕨類植物時的副產品。這個箱子能夠模擬植物生長的微型生態環境,避免海運過程中的鹽分、乾燥、溫差與搖晃對植物造成傷害。
對於那些遠赴中國、印度、非洲、南美洲的植物獵人來說,華德箱成了他們將活植物苗安全帶回英國或運往殖民地的關鍵工具。在茶葉全球化的過程中,華德箱也發揮了重要角色
而福均就是利用華德箱,成功將中國的茶樹幼苗與種子運送到印度,支持了英國在阿薩姆與大吉嶺等地建立茶園的企圖。
華德箱的使用,顛覆了以往只能運送乾燥植物標本的限制,使活體植物跨洲移植成為可能。
當然有了茶樹,製作也很重要,他偷偷觀察、模仿製茶流程,如茶葉怎麼萎凋?怎麼揉捻才會香?烘焙時的溫度與時間要怎麼拿捏?光靠筆記是不夠的,製茶是門手藝,要有經驗與手感,於是他秘密說服幾位中國製茶師傅,前往印度任教。他們躲過官府的耳目,跟著福均一起離開中國,那個時代來說,是個只去不回的旅程。
3.茶的重生,在印度高原
當這批來自中國的茶籽、茶苗、工具與工匠,抵達印度的大吉嶺與阿薩姆,當地氣候與中國茶園類似,以及從中國茶農、製茶師學來的製茶技術,再加上英國工業革命的厚的機械化改良,英國終於開始在殖民地自己種茶、製茶、販茶,不再受制於中國的高價輸出,最終在世界茶版圖上獲得高度市占率。
植物獵人的任務-改變了茶的世界版圖
這場幾乎可以稱為「植物間諜行動」的冒險,成為殖民時代最具象徵性的科技與資源轉移之一,讓印度成為了主要的紅茶出口國家,後來延伸到斯里蘭卡、
中國失去了數百年來的茶葉獨占地位,印度則崛起為世界紅茶的重鎮。
想要了解更多茶葉知識與小故事?
歡迎收聽由京盛宇創辦人主持的《台灣茶你好》Podcast
前往收聽→
想要了解關於京盛宇創辦人的點滴
歡迎閱讀每月一篇的京盛宇創辦人專欄:一期一會一封信
前往閱讀→
一期一會的相遇
輸入【TEABLOG】享首次購物免運
喝茶,就是療癒身心的開始
誠摯邀請您一同加入京盛宇的療癒之旅
現在立即註冊官網會員即可享有300元購物金
首次購物輸入專屬優惠代碼享有寄送台灣滿499元免運優惠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