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一杯茶,其實承載著千年文化的積澱與演變。從神話中的達摩祖師與神農氏,到歷史上茶作為藥用植物與日常飲品的轉變,再到唐代陸羽所開創的茶文化體系,茶不只是解渴之物,更是貫穿宗教修行、醫療保健與社會生活的重要象徵。這篇文章將帶你從傳說走入歷史,探尋茶如何成為人類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傳說中的茶起源:達摩祖師的眼皮

茶的起源,除了有歷史學與植物學的考據,也流傳著許多神話色彩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傳說之一,與佛教僧人達摩祖師有關。
相傳達摩祖師從天竺(今日之印度)遠赴中國弘法,初至南方拜見篤信佛教的梁武帝,卻因理念不合而北上少林寺。途中,他以一根蘆葦橫渡長江,展現神奇法力。抵達少林後,他為求無上覺悟,在石窟中面壁九年,為了防止入睡甚至撕下自己的眼皮。
傳說他的眼皮落地後,長出了一株綠意盎然的矮叢植物,葉形如眼、邊緣鋸齒似睫毛,僧人們認為這是祖師的恩賜。疲憊時,他們便摘取葉片泡水飲用,提神醒腦,這也被認為是「茶」的由來。雖然這段傳說帶有濃厚的宗教與神話色彩,但它透露出一個重要線索:茶在早期確實與修行、禪定有密切關聯。


藥用起源:神農嘗百草

若回到較為合理的歷史推測,茶最早被發現作為藥用植物,則是源於神農氏的傳說。陸羽在《茶經》中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據說神農氏在嘗百草的過程中,曾一日中毒七十二次,最後靠一片樹葉解毒,而這片葉子正是茶葉。
另一說則描述神農在煮水時,風吹落幾片葉子入鍋,水散發清香,他飲後精神為之一振,自此發現茶的效用。雖然神農氏的存在難以考證,但這些傳說確實反映出早期人類將茶視為具有提神與解毒效果的天然藥物。

飲茶習慣的萌芽

茶從藥用植物發展成飲品,其實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根據東晉常璩於《華陽國志》中的記載,早在周武王討伐紂王時,巴蜀地區(今四川與雲南一帶)即進貢了「茶蜜」等物品。由此可推測,西南地區的人民早已開始將茶葉作為日常飲品。
此後,《尚書.禹貢》記載荊州(今湖南)也有進貢茶葉的紀錄,說明飲茶風俗已從西南擴展至華中地區。至西漢時期,王褒的《僮約》中出現了「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等詞句,顯示當時不僅已有泡茶的器具,茶葉也成為流通商品。

唐代茶聖陸羽與茶文化興起

茶文化真正的發展與普及,則要歸功於唐代的茶聖陸羽。他自幼由僧人收養,深受飲茶習慣影響,長大後在妙喜寺與皎然法師共同研究佛法與茶道,並完成了世界第一本茶專書《茶經》。 
陸羽不僅詳細記載茶的種植、製作與飲用方法,更將茶飲上升為君子修養的象徵。他主張「飲茶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認為喝茶應如為人處事般精誠專一、儉約謙遜。這種精神層次的提升,使得茶文化在唐代迅速風行,上至士大夫、下至庶民百姓,皆以飲茶為常。 
根據唐代楊曄的《膳夫經手錄》記載:「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足見茶已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茶的對外傳播與全球影響

茶的國際傳播主要隨著貿易與交流展開。從西元五世紀魏晉南北朝後期開始,茶就隨絲綢之路逐漸傳出中原,進入整個亞洲。主要的傳播路線包括:
  • 陸路貿易:如絲綢之路,將茶傳入中亞與中東地區。
  • 海路貿易:沿海港口的茶葉貿易,進一步擴展至東南亞與南亞,甚至後來到的歐美地區。
  • 僧侶與文化交流:佛教傳播者在出入各國弘法時,也將飲茶習俗帶至各地,如日本、韓國、越南等國皆受到中國茶文化影響。
之後,隨著歐洲與中國展開貿易,尤其明清之際的茶葉外銷,使得茶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飲品之一。
這些豐富的傳說與歷史,不僅說明了茶的源遠流長,也映照出茶文化從藥用、禪修、日常飲品到全球文化資產的演變。無論你是為了解渴而喝茶,或是為追求心靈寧靜,這片翠綠的葉子,早已深深植入人類文明的脈絡中。
 
想要了解更多茶葉知識與小故事?
歡迎收聽由京盛宇創辦人主持的《台灣茶你好》Podcast
 

前往收聽

 

想要了解關於京盛宇創辦人的點滴
歡迎閱讀每月一篇的京盛宇創辦人專欄:一期一會一封信
 

前往閱讀

 
一期一會的相遇
輸入【TEABLOG】享首次購物免運
喝茶,就是療癒身心的開始
誠摯邀請您一同加入京盛宇的療癒之旅
現在立即註冊官網會員即可享有300元購物金
首次購物輸入專屬優惠代碼享有寄送台灣滿499元免運優惠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