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一杯茶,其實承載著千年文化的積澱與演變。從神話中的達摩祖師與神農氏,到歷史上茶作為藥用植物與日常飲品的轉變,再到唐代陸羽所開創的茶文化體系,茶不只是解渴之物,更是貫穿宗教修行、醫療保健與社會生活的重要象徵。這篇文章將帶你從傳說走入歷史,探尋茶如何成為人類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科學的角度探索茶的歷史與起源

茶,是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是許多人每日的提神飲品,也是一種文化的凝聚。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22年的報告,茶是全球第二受歡迎的飲料,僅次於水。光是2021年,全球就生產了超過620萬公噸的茶葉,其中又以亞洲地區(如中國、印度、斯里蘭卡、越南)為最大產地。儘管台灣在產量上相對較小,但在品質、風味與品飲文化上卻佔有重要地位。
飲茶文化的誕生與發展並非一蹴可幾,它歷經千年演變,不同地區、民族與時代均為其注入獨特風貌,形塑了今日世界茶文化的多樣性。無論你今天手上拿的是東方的烏龍、普洱,還是西方愛喝的紅茶,這一切都離不開茶千百年來在人類文明中的足跡與發展。

茶的起源與植物學探索

關於茶的起源,最早的傳說可追溯至神農氏。他被譽為農業與醫藥之祖,在古籍《神農本草經》中即記載他「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是中國最早與茶相關的文獻。茶在這樣的醫藥傳說中誕生,初期被視為藥用植物。
西漢的《僮約》中提到巴蜀地區已經有貢茶制度,到東漢的《廣雅》、晉代的《華陽國志》,都明確記錄了「飲茶」的習慣。唐代陸羽《茶經》則標誌著茶從藥用轉為日常生活飲品,宋代茶湯文化興盛,點茶、斗茶等形式多元,明代後茶具形制改革、泡茶技術改進,逐步演變為今日常見的泡飲方式。
隨著時間的推移,茶不僅是身體的滋養,也是文化的承載,從皇室到市井,從中國到世界,茶走出了自己的文明之路。

茶的多元起源與當代表現

科學角度來看,植物學家對茶樹的研究揭示了更多關於茶起源的證據。其中一位極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國植物學家科恩斯圖博士(Dr. Charles C. Cumming)。他曾於1918年實地考察中國茶區,發現中國西南地區(如四川與雲南)的茶樹普遍為高大的大葉種,類似於印度的野生茶樹;而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則主要是低矮的小葉種茶樹。
起初,科恩斯圖博士認為小葉種茶樹可能是大葉種經過剪枝等人為干預所致,然而深入研究中國古代文獻後發現,東南地區自古以來即為小葉種。基於這一考證,他提出著名的「茶樹二源論」:
  • 大葉種起源於中國西南、印度與緬甸交界地區。
  • 小葉種則起源於中國東部與東南沿海地區。
這個理論顛覆了19世紀英國學者如林登萊博士與勃魯士少校所提出的「茶起源於印度」的主張。當時由於清朝對外封閉,西方學者無法深入中國西南地區考察,僅見沿海的矮種茶樹,誤以為印度發現的高大茶樹才是祖源。

地質學與茶的遠古起源

進一步從地質學角度考察,茶樹的歷史可追溯至1億5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根據地質學家考證,山茶科植物當時出現在「勞亞大陸」的南部。勞亞大陸是上古盤古大陸分裂後形成的兩大陸之一(另一為岡瓦納大陸)。
彼時的勞亞南部氣候高熱潮濕,極適合茶樹生長。這片地區正是現今中國四川與雲南所在。相對地,當時的印度屬於岡瓦納大陸,與中國分屬兩個大陸板塊。這意味著茶樹最早的母樹可能誕生於今日中國大陸,後來才透過地殼變動與人為擴散傳播至南亞與世界各地。

今日的反思與未來的關注

回顧茶的起源,無論是從傳說、文獻、植物學還是地質學,皆顯示出茶的源遠流長與多元發展。雖然「第一棵母茶樹」可能起源於中國西南,但在現代全球年消耗超過四百萬噸茶葉的背景下,單一產地已無法支撐全球需求。
因此,今日更值得關注的是各地原生茶樹在風味、產能與文化上的特色與貢獻。台灣更有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簡稱茶改場)的研究與推廣,每一杯茶都是歷史、地理與人文交織的結晶。
喝茶,不只是生活習慣,歡迎一起來探索連結人與土地、歷史與未來的旅程。
想要了解更多茶葉知識與小故事?
歡迎收聽由京盛宇創辦人主持的《台灣茶你好》Podcast
 

前往收聽

 

想要了解關於京盛宇創辦人的點滴
歡迎閱讀每月一篇的京盛宇創辦人專欄:一期一會一封信
 

前往閱讀

 
一期一會的相遇
輸入【TEABLOG】享首次購物免運
喝茶,就是療癒身心的開始
誠摯邀請您一同加入京盛宇的療癒之旅
現在立即註冊官網會員即可享有300元購物金
首次購物輸入專屬優惠代碼享有寄送台灣滿499元免運優惠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