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Founder's Article

創辦人專欄

 
【一期一會一封信】

十月|喜歡討厭的事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一件你非常討厭的事,最後卻成為你人生裡的重要轉折?
  我一直記得小時候的某個片段。那時,媽媽擔心我的英文太差,硬是幫我報名全美語補習班。對於一個半路才加入、又聽不懂老師在說什麼的孩子來說,這簡直是一種折磨。每次上課,我都覺得害怕、抗拒,甚至想方設法想要逃避。
  但媽媽的一句話,徹底改變了我:「你最討厭的事,就是你最需要的事。」
  因為她的堅持,我只能硬著頭皮去上課。雖然過程充滿挫折,但在老師與助教的耐心引導下,我慢慢跟上進度,甚至有一段時間對英文充滿自信。回想起來,當時的那句話就像一顆種子,深深種在我的心裡。每當我遇到難題想退縮時,彷彿又能聽見媽媽在耳邊提醒。
  長大後,這句話不斷在我生活中應驗。
  就像經營公司,總有許多讓人頭痛的環節——誰一開始就懂看報表?誰天生會排班、核算加班費、處理休假?這些事既瑣碎又枯燥,一點都不浪漫,讓人恨不得關上電腦假裝沒看到。但每當我想逃避,腦中就會浮現媽媽的那句話,逼著我正視眼前的麻煩。神奇的是,當我願意面對,原本的排斥感會逐漸轉化,最後竟然能從中獲得一種完整感。
  我並不是要勸大家強迫自己挑戰所有不擅長的領域。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致力發展自己獨一無二的天賦,運用自己的天賦走在人生的道路上,腳步往往是快樂、輕鬆的。我更深信「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如果選錯了,就算再怎麼努力,結果也總是不如人意;但如果選對了,順著自己的優勢去發展,結果有可能比想像來得好。然而,當我經歷幾次與「討厭的事」的交手後,我學會用另一種方式看待生活裡的「討厭」:它其實是在提醒我們該去補上某塊缺口。
  這時候,我會試著用 80/20 法則 來面對這些討厭的事。或許人生中80%的時間應該投入在自己熱愛、擅長的事情上,但若能撥出20%的心力,去處理那些不喜歡卻必要的部分,它往往會成為推動那80%的關鍵力量。
這就像太極的道理。
  太極圖裡有陰有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喜歡的事裡總摻雜著一點討厭;而討厭的事,也可能隱藏未曾發現的樂趣。太極圖也說明「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的道理,若一味拒絕那個小黑點,整個白色也無法順利運轉;若願意接納,陰陽交合之後,反而能產生無窮的流動與生機。
  我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天性喜歡動腦,不愛動身體。除了打棒球,只要是慢跑、健身、跳舞這類活動,我都能避就避。然而,隨著歲月累積的不只是皺紋,還有脂肪,我開始不得不接觸一些「討厭的身體活動」。印象最深的,是為了這次週年慶活動不得不練舞。對我來說,跳舞名列人生最討厭清單的前三名,但這次沒辦法逃,只能硬著頭皮練。
  短短三十秒的舞蹈,我練了十幾次。過程雖然狼狽,卻意外發現其中的樂趣,甚至感覺身體開始有了新的可能性。那一刻,我深刻體會「陰中有陽」的真義——原來在最不想碰的事裡,也可能藏著令人喜悅的火花。
  討厭的事不會自動消失,它會一直存在。但只要願意在其中投入一點時間和心力,它就能轉化,甚至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就像英文課帶給我的自信、報表讓我更懂得經營、跳舞帶來的身體覺醒。這些經歷讓我更完整,也更明白——只要願意在「討厭的事」上投入20%的努力,最終它將成為支撐人生80%的力量。
  所以,「喜歡討厭的事」聽起來矛盾,卻是另一種蘊藏無限可能的生活方式。正如林媽媽那句名言,我們討厭的事,往往藏著我們最需要的能量。與其逃避,不如嘗試接納,甚至從中發現喜歡。最後,想以一首讓我深受感動的歌曲——中島美嘉的〈雪花〉,祝福大家都能順利把那些討厭的事,化為心中從天而降的美麗雪花,迎來人生更多的春天!
京盛宇創辦人
2025.10.08
2025 Founder's Artcle

2025年創辦人專欄

2024 Founder's Artcle

2024年創辦人專欄

2023 Founder's Artcle

2023年創辦人專欄

2022 Founder's Article

2022年創辦人專欄

2021 Founder's Article

2021年創辦人專欄